青菜仟

您现在的位置是:直击上海发热咨询平台:接听近万条咨询,今开启可疑病例随访

新闻在线

直击上海发热咨询平台:接听近万条咨询,今开启可疑病例随访

2020-02-21
青菜仟来源:https://news.sina.com.cn/o/2020-02-21/doc-iimxyqvz4805293.shtml

原标题:直击上海发热咨询平台:接听近万条咨询,今开启可疑病例随访

“您好,这里是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请讲……”

“我有点心慌,2月13日我去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医生给我做了胸部CT,肺部有个小病灶,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我在CT检查等候区,还听到有人在咳嗽。”

“你的血常规如何?最近几天身体怎么样?”

“血常规都是正常的,但从医院回来之后就有腹泻、咽喉痒,吃了点药好了,2天前又开始腹泻了,还有眼结膜充血。”

“那你有发烧吗?有湖北等重点地区人员的接触史吗?”

“没有。”

2月21日下午1时50分,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屠洪斌,接到了他这一天的第73个电话。

对上述情况,屠医生给出了建议:“鉴于你没有重点地区人员接触史,你可以先去普通内科或消化科看一看。”

这一天,屠洪斌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4点,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设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的“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接听热线,当天同一时段,还有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医生胡健艳共同接听热线。

“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自1月31日中午12时开通以来至今,24小时运转,每天三班,来自市级医院的近百名专家轮流接听热线,总共接听9987个电话。有来自上海本地的居民来电,也有来自湖北、河南、浙江温州等地市民的来电,其中不仅有来沪复工人员,也有居家隔离人员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2月21日下午开始,这一咨询平台已经对接到的“可疑病例”进行电话随访,今后这项工作也将持续开展。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市民36分钟咨询电话透露焦虑

当天下午2点39分,胡健艳接听了一个长达36分钟的咨询电话。这是一名年轻的男性打来的,由于他本人身体并不好,患有脂肪肝、胆结石等,再加有反复发烧的情况,来电时透露出了焦虑情绪。

“我从1月31日就开始低烧了,去了医院,吃了阿奇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体温降下来了,但第四天又开始烧上来了,我怀疑自己就是得了新冠肺炎,是不是还是比较特殊的那种病人?”

2月21日8-16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医生胡健艳接听发热咨询热线。

胡健艳从电话中详细了解到,这名患者在10天内做了3次CT,检查下来结果都是好的,血常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也都处于正常指标内。

“我能不能做病毒检测呢?”“我的报告要三天后才能拿到,我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呢?”“我能不能住院治疗?万一我就是(新冠肺炎病人)呢?”这名男性在电话里连连追问医生。

对此,胡健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名患者说“自己一直在上海家里”,也没有湖北等重点地区人员的接触史,低烧也在37.3℃左右,“我们建议他可以再观察一下”。

另外,胡健艳也向对方解释说,病毒核酸检测需要有一定的流程,需要综合考虑病情,专家会诊评估,启动流调程序后,才能进行检测。

在屠洪斌医生接听的电话中,也有不少患者对新冠肺炎有恐慌焦虑情绪,“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有不少人只是一般感冒,根本没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也没有发烧,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可以对症吃药,先观察一下,再去医院,多喝水。”

2月21日8-16点,上海市肺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屠洪斌接听发热咨询热线。

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联络员许燕玲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1月31日咨询平台运行以来,热线电话中发热患者比例在下降,“从以往最多47%降至最低10%,2月21日当日早上8点-12点,这一比例为16.66%。”

而在2月11日当天,咨询量达到高峰,主要是因为各大运营商发送了一条短信:“广大市民群众:为了维护您的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请时刻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腹泻等症状,请拨打24小时电话(021)33672885、33682885;来沪(返沪)人员请务必向所在居住场所和所在单位主动报备,并通过‘健康云’APP做好信息登记;有重点关注地区接触史的,或与新冠肺炎病例有接触史的,请自觉隔离两周并配合做好体温检测,不得外出以避免交叉感染。”

“这一天,从早上8点到次日8点,我们的平台总共接到了903个电话,不少打来的人是正处于外地返沪途中的人员。”许燕玲表示,在我们的专家咨询平台上,也有诸多想返沪的人员,咨询相关政策的最为多见,“我们会建议他们,具体政策要拨打12345进行咨询,我们专家也会建议,返沪人员需要居家隔离14天,同时需要向所在的居委或单位主动报备。”

发现可疑病例,

随访跟踪

4例均排除新冠肺炎

“在接听热线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可疑病例。”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联络员许燕玲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早在2月初,热线接到一通电话,咨询人曾于去年12月19日去过武汉,停留了一天,2020年1月9日又去了宁波聚餐,同餐桌有三个武汉人,1月20日出现干咳、胸闷,但无发热、无流涕,活动后咳嗽、胸闷加重。1月27号,对方咨询同桌吃饭的三个人均无症状,自己在家自行服药后也没有缓解。

许燕玲表示,针对上述情况的病例,我们将会把他当做“可疑病例”,特别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人员 ,专家会提醒立刻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截至目前,在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搜集到的可疑病例共有55例,2月21日下午开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到现场,对可疑病例电话随访,今后这项工作也将持续开展。

截至当日下午5时,电话随访4例,均到过湖北,或与湖北人员有接触史,并出现发热症状。其中第一例女士是由于电子耳温计有误差,左侧耳温37.3摄氏度,右侧耳温为37.7摄氏度,经热线咨询后建议重测,无发热,目前已被排除新冠肺炎。第二例曾前往仁济医院就诊,确诊有咽喉炎,也被排除新冠肺炎。第三例父亲从武汉回来,孩子出现发烧症状,前往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后,已被排除新冠肺炎。第四例是一对父女,就近前往医院就诊后,均被排除新冠肺炎。

“自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开通以来,为很多需要咨询的市民提供很多的帮助,真正起到了为民服务、专家指导、科学解答的指导意义。” 许燕玲表示,目前,跟踪随访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这一咨询平台科学引导患者去就医的实际效果,“如果来电人员被排除了新冠肺炎,那么对他们来说,就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如果是疑似病例或被确诊,则可以帮助他们及早治疗,避免感染更多人群,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